



6月13日上午,“考古中國”重大項目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階段性成果發布,此次新發現的6座坑共計出土編號文物近13000件,其中相對完整的文物3155件。
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,是不可再生、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。中國電科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,精心研發多種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裝備、提供多樣的文物和文化遺產數字化服務,用智能科技擦亮中華文化瑰寶,讓文物和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。
多維立體,“硬核”保護文物和文化遺產
獸面鳳鳥紋玉方座、大型青銅立人神獸……持續數月、高科技加持的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,引發廣泛關注。文物出土不再“受傷”,離不開中國電科“黑科技”的賦能。
“從發掘之初就要保護好寶貴文物”我們與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研發的多功能考古發掘集成平臺,相當于把先進實驗室搬到考古現場。項目中,中國電科通過自主研發的先進技術和裝備,構建了考古發掘現場預防性保護新模式,為我國科技考古工作進行了一次突破性探索。
在發掘中保護,為文物和文化遺產建造安心的“家”。
建立安全存儲環境。中國電科自主研制了溫濕度等監測終端,無線室內環境質量監測終端,免補水微噪聲凈化調濕一體機、照明調控等文物保護裝備。在此基礎上,打造了文物保存環境綜合管理平臺,形成從監測到調控、微環境到大環境,全方位的預防性保護系統解決方案,還開發了針對不同文物類型、形狀、材質的存儲裝備和軟件平臺,廣泛應用于布達拉宮、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數十家文博單位。
打造嚴密的“防護網”。中國電科研發了智慧文博一體化管理系統,提供預警系統等定制化服務,不僅保護文物和文化遺產安全,也守護游客安全。目前,系統已服務敦煌研究院等全國70%文博單位。此外,中國電科還開展了不可移動文物安防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究,研發振動、傾斜、土壤傳感監測裝置,結合北斗三號短報文,保護野外長時間、強照射、無信號、無人看守的文物。
數字賦能,讓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、會說話
讓歷史可感知、讓文物會說話,中國電科在數字賦能文物和文化遺產管理和利用上,也下足了功夫。
聚焦文物和文化遺產數字化資源歸集需求,中國電科支撐四川省建設文物數字化管理平臺,收集整理省內博物館、文保、考古、鑒定等相關單位,可移動文物、不可移動文物數字化信息,并基于地圖GIS技術進行可視化展示,實現全省文物數字化資源的整合、存儲、共建、共享,推動文物數字化資源的規范化、專業化、均衡化、智慧化發展。
摸清文物“家底”,是為了更好研究和弘揚歷史文化。
即將建成的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“體驗三峽”數字展廳將向觀眾開放,讓人們一站式了解三峽雄奇壯麗的自然風光和底蘊豐厚的歷史遺跡,這是中國電科用數字化建設賦予文物“新生命”的一個例證。
為全面展示文物和文化遺產信息,中國電科充分利用技術手段,將各類文物和文化遺產的信息,進行高精度、全方位的數字提取、處理、分析,形成“數字文物”。
在此基礎上,依托人工智能和聲光電等技術,運用云展覽、全景漫游等載體,提升博物館展陳的科技性、創新性、趣味性、互動性,提升文物保護力、社會服務力。
數字賦能,不僅展示歷史的厚重和靈動,還讓博物館彰顯出溫度和深度。
“今年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數字孿生系統升級到了2.0版?!苯ㄔO過程中,中國電科充分發揮技術優勢,在1.0版本基礎上,升級消防、沉降、數據安全相關功能,以及智慧監測能源消耗,監督用水用電垃圾清運情況等內容。
“2.0版本更加強調面對觀眾的服務和體驗?!笨筛鶕脩粑恢?,提供不在館、在館兩種場景。不在館用戶能在線參觀云展覽,在館用戶在線登錄后可進入文物導覽頁面,了解各樓層文物分布,在線查看各展區的客流熱度,避免人員密集,減少安全隱患。同時,也可借助小程序享受語音解說服務,快速尋找到參觀入口、應急出口和衛生間位置。
?。ü饷魅請笕襟w記者崔興毅 通訊員尚素娟)